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cfz(cf怎么改名字)

一、公司介绍

天津中环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致力于半导体节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是一家集科研、生产、管理、创业投资于一体的深交所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2129)。公司拥有五家高新技术企业,四个省部级R&D中心,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员工万人。

公司与美国苹果公司、SunPower公司及内蒙、四川、河北当地优势企业一起,利用双方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多项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采用本地化系统制造和电站开发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先后在内蒙、四川、河北开发综合光伏电站项目,辐射全国,共同开拓全球市场。 成为中国光伏电站和光伏电池组件产业公司差异化创新发展的代表和未来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二。上市后市场回顾

上市后,公司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4月至2009年10月,上市后的下跌阶段,开盘价3.84,最低破发点达到1元。主要事件有公司整改、股东质押、股东减持、董事会秘书辞职等。

第二阶段,2009年11月至2015年5月,第一次上涨阶段,股价已经达到33.79。主要事件包括董事、副总经理辞职、非公开发行、控股股东质押股份、股东减持、控股股东增持、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呼和浩特市 *** 签订合作协议、境外投资、董事辞职、股权激励计划、与东方电气合作15年。

第三阶段,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大幅下降,最低5.08。主要事件包括整体牛市下跌、与多国 *** 签署合作协议、控股股东拟增持、非公开发行、股东减持、重大事项中标并停牌、与杨洁科技签署合作协议等。

第四阶段,从2018年11月——现在,第二次大幅上涨,达到最高56.24。目前略有回调,但很快弥补涨幅。主要事件为天津金枝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收购天津市人民 *** 国资委持有的中环集团51%股权、董事及副总经理辞职、股权激励、董事及总经理购买公司股份、股东减持、对外投资、与宁夏人民 *** 签署合作协议、董事长增持,预测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19.03%~230.84%。

三。行业分析

数据显示,2015-2019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从2015年的61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8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9.3%。2019年,在全球半导体材料下行趋势下,中国大陆是唯一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增长的地区。预计2021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99亿美元。

2014年以来,中国半导体硅片市场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据统计,2018年,我国半导体硅片市场需求为172.1亿元。预计2019年和2020年市场需求将分别达到176.3亿元和201.8亿元,2014年至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13.74%。根据2021年政策对光伏行业的推动以及芯荒的影响,2021年市场需求将达到242.16亿元,同比增速20%。

cfz(cf怎么改名字)  第1张

截至2020年底,中国光伏累计并网装机容量为253.43GW,远超十三五规划目标。预计2021年中国光伏累计并网装机容量为296.13GW。“十五”期间,随着应用市场的多元化、电力市场交易和隔墙销售的发展,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稳步增长,行业市场规模将相应扩大。

四。公司分析

1.产品分析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半导体光伏材料、光伏电池及组件;高效光伏电站项目开发及运营。其应用领域包括集成电路、消费电子、电网输电、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航空空、航天、光伏发电、工业控制等行业。

2020年,公司新能源材料、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电力和服务业收入分别为168.29亿、13.51亿、1.68亿、5.31亿和0.16亿,同比增长12.78%、23.08%、19.73%、2.55%和-75.07%。2021年上半年,半导体光伏材料及组件、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电力和服务业收入分别为162.49亿、8.55亿、9200万、2.81亿和1200万,同比增长111%、65.7%、15%、2.9%和-14%,毛利率分别为20.21。2020年,太阳能硅片产能64.1亿片,同比增长30.23%,销量63.3亿片,同比增长24.9%,库存9.0亿片,同比增长591.26%。同比增长较多的原因主要是公司新能源材料产能增加,销售规模扩大。太阳能硅片转化为G1产品并上市。

2.市场分析

2020年,公司营收190.57亿,同比增长12.85%,净利润14.76亿,同比增长16.99%。国内收入143.51亿,占比75.31%,国外收入47.06亿,占比24.69%。国内外毛利率分别为19.76%和16.08%。公司主导产品半导体区熔单晶硅片位居世界前三,国外市场占有率超过18%,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单晶晶圆的综合实力、整体产销规模、R&D水平均领先世界。先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率N型DW晶片,转换效率26%、零衰减的CFZ-DW(直拉区熔)晶片。高效N型晶圆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

2018-2021H1,国外营收基本是国内营收的3倍以上。2021年上半年,国内收入达到国外收入的近4倍,而国内收入早已超过去年全年,国外收入也增长更多。2018-2020年,国内收入增幅逐年下降,但2021H1同比增长138.18%,国外增长18.18%,略高于2020年15.05%的同比增幅。从毛利率来看,国外从2018年开始逐年下降,2021年上半年有所好转。国内毛利率放缓。2019年以来,国内毛利率一直高于国外,2021年上半年基本在20%左右。

2021年上半年,公司位于无锡的8-12英寸大硅片项目快速投产,进一步强化了公司以内蒙古、天津、江苏为制造基地的全国产业布局。受半导体市场持续向好影响,公司产能仍处于紧张状态,距离客户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在天津开始建设新工厂,该公司将加快这条河的流速

苏州宜兴二期项目的实施,迅速扩大了产能,提前实现了6英寸及以下110万片/月、8英寸100万片/月、12英寸60万片/月的产能目标。

公司作为半导体光伏材料行业的龙头,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单位生产效率。在硅片制造过程中,公司利用在细线和薄片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积累,与下游客户合作开展硅片减薄应用。同时,硅片的A品率大大提高;在晶体制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2%,提高了硅料利用率。利用G12差异化产品,缓解下游客户的成本压力。面对上半年多晶硅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公司通过长期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很好地保证了公司产销规模的增加。此外,公司有效控制了存货规模,降低了未来经营风险,实现了业绩的逆势增长。

公司首次开发的G12晶体和晶圆项目进展顺利,产品技术优势明显,得到行业客户的普遍认可。2021年上半年,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成员达到81家,G12晶圆市场渗透率从年初的6%提升至15%。公司在G12晶圆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单晶总产能提升至70GW(其中G12产能约占56%)。业内单体最大的太阳能级单晶硅投资项目——50GW (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宁夏中环六期项目)于2021年3月18日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底投产,2023年全部投产。该项目将建设工业4.0智能工厂,不断提升G12单晶硅的优势产能,进一步加快G12的量产和规模化应用,协同上下游产业链。在光伏芯片领域,公司在天津、内蒙古实施的金刚石线切割超薄硅片智能工厂项目顺利投产。基于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依托工业4.0和智能制造优势,G12生产线劳动生产率和一次合格率大幅提升,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1000万元/人/年以上。

3.前5名客户和供应商

2018年至2020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分别为42.6亿、56.07亿和54.3亿,占比分别为30.98%、33.21%和28.49%,同比分别增长8.34%、31.62%和-3.16%。

2018-2020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分别为57.72亿、54.57亿和54.34亿,占采购总额的50.5%、40.59%和33.85%,同比增幅分别为98.97%、-5.46%和-0.42%。

4.内部运营和管理

公司主营业务以硅材料为核心,以单晶硅的R&D和生产为重点,以单晶硅为起点和基础,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深化和延伸方向发展。在纵向半导体材料制造和半导体光伏制造领域延伸,形成半导体材料板和半导体光伏板。在其他横向关联性强的区域拓展,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形成光伏发电板块,包括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以提升市场运作、产业技术水平和制造模式为导向,通过业务发展实现全球产业布局和全球商业布局,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内,公司通过全国范围的产业布局和工厂建设,大幅提升了集约化管控能力和管理水平,注重国际供应链布局和国内供应链培育,构建了完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高管专业背景少,资源整合相对欠缺等。但公司可以专注于R&D和人才,积极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不断拓展产品市场和研发新产品,更具前瞻性的战略和全局。但公司高管离职较多,公司内部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要加强。

5.核心技术和研发。

公司已形成较为完整的4-12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线,涵盖8英寸及以下化学腐蚀片、抛光片、外延片、12英寸抛光片、外延片,并不断拓展新产品,覆盖更多应用领域。目前,公司8英寸产品技术和量产品控能力可与国际先进厂商媲美;12寸产品方面,特色工艺领域使用的产品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存储和逻辑领域使用的产品陆续通过客户验证,进入增量阶段。公司将继续围绕双摩尔定律,加快技术研发,确保产品的长期竞争力。

在半导体光伏领域,G12和木瓦平台技术的应用与工业4.0生产线深度融合,提高了制造效率、工艺水平和柔性制造能力,满足客户需求。公司围绕G12晶体、晶圆、电池、组件在制造工艺、专用设备、产品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专有技术积累和专利布局。到2021年上半年,已申请G12相关专利400多项。同时,坚持工业自动化、智能物流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公司制造系统工业4.0进程,赋能光伏行业,引领行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2020年研发支出6.19亿,同比增长7.71%,占总收入的3.25%。2021年上半年研发支出9.38亿,同比增长229.87%。

6.财务分析

2018-2021H1营收分别为137.57亿、168.87亿、190.57亿和176.44亿,同比增长42.63%、22.76%、12.85%和104.12%,净利润分别为7.89亿、12.61亿和14.76亿。同比分别增长33.57%、59.85%、16.99%和160.59%,现金流分别为17.08亿、25.07亿、28.59亿和21.25亿。

2018-2021H1,资产分别为426.97亿、491.19亿、687.2亿和660.39亿,负债分别为269.73亿、285.7亿、306.38亿和362.83亿,应收账款分别为27.21亿、24.51亿和20.84亿。

2020年销售费用1.59亿。同比增长10.83%,管理费用6.44亿,增长28.33%,财务费用10.29亿,增长13.51%。

动词 (verb的缩写)同行业比较

1.产品比较

中环的主要产品是半导体光伏材料及组件、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和电力。2021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162.49亿、8.55亿、0.92亿和2.81亿,占总营收的92.09%、4.85%、0.52%和1.59%。隆基股份的主要产品是光伏产品和光伏电站。2021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348.87亿和9.36亿,分别占总营收的99.4%和2.67%。金高科技的主要产品为太阳能组件和光伏电站,2021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151.23亿和2.32亿,分别占总收入的93.39%和1.43%。

2.财务指标比较

(1)成长能力的比较

从营收来看,2018-2020年中环营收最低,隆基营收最高,2020年远超其他两家。中环2021年上半年营收略超京奥。同样,隆基2018-2021H1的净利润也远高于其他两家公司。中环2021H1净利润是京奥的两倍多,有所增长。

从同比营收来看,京奥由于2018年同比增长5405.26%有较大增长,之后同比增长相对较小。隆基营收同比增幅逐步上升,并创2019年以来最高。中环从2018年到2020年逐年下降到最低,2021H1同比增长达到最高的104.12%,远超其他两个。

从净利润同比增长来看,中环2020年降至20.51%,2021年上半年达到174.92%的最高水平,而隆基2018年达到-28.24%,2019年以来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京奥净利润在2018年同比增长3,144.04%后逐年下降,2020年略低于中环,为2021H1。

(2)盈利能力比较

从毛利率来看,2018-2021H1 H1中部逐年上升,2020年为18.85%,2021H1为20.62%,均高于京奥的16.36%和13.02%,但仍低于隆基2020年和2021 h1的24.62%和22.73%,但毛利率上升明显。

从ROE来看,中环虽然在逐年增长,但与隆基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隆基也在逐年明显增长。京奥2020年下滑,2021年只有4.73%,低于中环7.44%的ROE。

(3)运营能力比较

从库存周转天数来看,中环最近两年基本都在43天左右,2021年上半年下降到35天左右,而隆基2020年是77.91天,2021年上升到96.12天。2019年京奥下降很多,2020年上升到64.68天,2021H1上升到77.72天。中环的库存开工率远远优于另外两家公司。就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而言,中环2021H1为23.16天,远低于2020年的42.83天。2020年是京奥51.54天,龙脊36.59天,2021H1两者基本相近。从2021年开始,中环的缴费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两个。

(4)偿付能力比较

流动比率方面,中环弱,隆基略好,但整体短期偿债能力相对较弱,中环和京奥在1左右,隆基在1.3左右。

从资产负负债率来看,京奥最高,2020年为60.21%,2021H1为67.1%,龙脊2021H1为155.18%,低于2020年的59.38%,中环为52.18%,但2021年也升至54.94%。

(5)三项费用比例比较

从2020年三项费用占比来看,中部销售费用占比最低为0.83%,财务费用占比最高为5.4%。3.38%的管理费用略高于京奥的3.14%。隆基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占比最低,分别为2.7%和0.69%。

(6)R&D比例比较

从R&D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来看,中环2018年以来最高,均在3%以上。2021H1显著提高到5.32%,京奥基本稳定在1.3%左右,隆基基本在0.92%左右,2021年提高到1%。

不及物动词优势和劣势分析

1.优势

(1)半导体+光伏行业需求大。

半导体产业在周期性波动中增量发展。2020年以来,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应用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后疫情时代,各应用领域对各类芯片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国内芯片产能的快速扩张,使得硅片供应持续紧张。光伏产业在屋顶光伏政策的持续带动下,属于清洁能源,符合“碳中和”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政策,加剧了很多企业的扩产和新进入者,进一步放大了市场供需。虽然上游原材料涨价造成了一定压力,但全行业长期需求依然旺盛,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R&D能力强,技术壁垒高

公司R&D持续增加,R&D占比明显高于同业。截至2021年上半年,已申请G12相关专利400余项,已授权专利近300项。目前,公司8英寸产品技术和量产品控能力可与国际先进厂商媲美;12寸产品方面,特色工艺领域使用的产品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存储和逻辑领域使用的产品陆续通过客户验证,进入增量阶段。公司将继续围绕双摩尔定律,加快技术研发,确保产品的长期竞争力。

(3)与许多地方 *** 合作,拥有许多客户。

自上市以来,公司与许多地方 *** 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与许多知名公司合作,这极大地拓宽了公司光伏产品的市场。而且凭借全面的产品结构优势,公司服务于全球100多家芯片客户,覆盖中国大陆、 *** 省、日韩、欧美等主要半导体产区和国家。

(4)政策宣传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15%,公司相关主营业务受到政策鼓励和支持,而我国基本上是政策导向型国家。因此,在大环境的支持下,公司的业绩会有一个持续的增长。

2.不足之处

(1)行业竞争加剧,公司盈利能力较弱。

随着全球缺芯和屋顶光伏 *** 的推进,面临新的生产增量和新的竞争对手,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上游原材料成本将增加。直到供大于求,部分企业被淘汰,市场供需达到新的平衡,所以行业竞争只会更加激烈。但公司销售毛利率低于同行,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弱,需要在后续发展中不断加强。

(2)产品横向发展不足,纵向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公司产品主要以硅材料为主,但在光伏和半导体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会导致生产效率和产品利用率低,核心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终端产品利润高。因此,公司仍未实现规模效益,受硅片行业波动影响较大。

(3)离职高管较多,稳定性有待加强。

公司高管辞职一般会对企业的长期规划和员工的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高管一般负责的发展战略可能刚一两年就被搁置,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高管的频繁更替也会造成员工的消极心态,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各种不利影响。

七。估价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80-300亿元,同比增长109.32%-124.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28亿元,同比增长219.03%-230.84%。2021年最后一个季度,预计对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光伏材料的需求将持续,而对电力的需求将增加。预计2021年净利润将达到35.27亿,同比增长139%。预计2022-2023年净利润分别增长50%和30%,净利润分别为52.91亿和68.78亿。当前股价对应的2021-2023年市盈率分别为42.78、28.52、21.86。目前估值2116.2亿,目前被低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