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好望角收藏夹(好望角收藏夹官网玉函通秘)

封面新闻记者王国平

“邓世昌在家的时间很少。自入北洋水师以来,只回过三次家,家里留下的关于曾祖父的遗物不多。”邓世昌的曾孙女邓李颖说,“日军炸毁虹口旧居时,大部分遗物化为灰烬。”

邓李颖的父亲邓肖鹏在1961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有少数东西“侥幸存活”

在封面新闻连续报道《邓世昌家族往事》期间,我得到了几张与邓世昌有关的老照片。

其中包括威海成山头邓公庙的照片,以及甲午战争后不久的邓世昌木像。

甲午战争历史学家孙建军说,邓世昌的木制雕像可以被抬出进行 *** 。他早年在当地调研时,就已经了解到邓公庙室西墙有一排黄书、金瓜、木扇等礼器,显然是阅兵仪式后留下的。

“这组照片是第一次看到。”孙建军说,当地民众已经把邓世昌奉为“神”,这是普通人信仰和祭奠英烈最简单的方式。

这张唯一的邓世昌主木像照片,记录了最原始的祭祀场景。

好望角收藏夹(好望角收藏夹官网玉函通秘)  第1张

邓写道:诚实,爱国,为人民服务。邓说,这是他曾祖父留给邓家的遗产。

马赛克照片

如今,邓手握三件有关其曾祖父邓世昌的遗物,其中一件是《哀荣录》,收录了当时社会各界撰写的祭文、挽联、挽联等。这份文件包含了许多原始信息,近年来吸引了许多研究人员的注意。一本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海战实录》,里面有《1894-1895年的战争》和《邓庄节简介》。这本书的作者是池,他与邓世昌有很深的关系。早年作为文案,曾陪同丁、邓世昌等人赴英接收超勇、扬威舰。民国时,迟进入海军部,多方搜集史料,撰写此书。当时很多甲午战争的亲历者,还有像邓世昌之子邓浩干这样的海军后代,也都在海军部任职。

这两本书是邓浩干生前给他的侄子邓肖鹏,邓肖鹏留给他的女儿邓李颖的。

邓李颖保存的第三件遗物是一张邓世昌穿着便服的照片。照片上的缝合痕迹暗示着一段历史。

好望角收藏夹(好望角收藏夹官网玉函通秘)  第2张

邓李颖的邓世昌照片是目前能见到的唯一一张邓世昌的随性画像。

*** 期间,邓在上海的家被抄了,因为她父亲已经去世,邓在包头,另外两个姐姐在外打工,只有她母亲在家。

“我妈吓坏了,把家里所有的照片和纸张都撕了,不管是什么。其中有几张邓世昌的照片。连老祖宗留下的一些香港证券都被撕了。”邓说,当时,她本人就被批判为清王朝的残余。“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邓世昌是民族英雄,我也不知道什么叫残。”

这些被撕掉的照片立刻被烧掉了,但只有这张照片幸存了下来。

照片中,邓世昌正坐在藤椅上,身体后仰。照片两侧,有著名的挽联“此日泪满,海军威猛”,还有一排横额“邓庄节度使像”。

可能是名气太大,确实能表达人们对邓世昌的崇敬。直到现在,还有人说这幅对联是光绪皇帝写的。

事实上,在这张照片上,题词是“高永”。高永是晚清的书画家,有人说他是邓世昌的好朋友。此外,这幅挽联还收录在高永署名的《爱容录》中。

“当时被撕了,但没扔也没烧。它被保存了下来。”邓说,但她记不清楚这张照片是怎么到她手里的。

“好像是回上海的时候发现了这张照片,就保存了下来。除此之外,家里什么都没有了。”邓对说:

邓的母亲于1973年去世。这张照片是目前唯一一张邓世昌穿着休闲装的照片。

邓世昌“标准照”来源

此外,还有一幅画像保存在邓世昌长子邓洪灏的养女邓素娥手中。

1982年第2期《图书馆杂志》发表了邓素娥的口述文章《邓世昌遗骨及相关文献》。

邓素娥口述说:“邓公当时的照片原件保存在我处,并配有一副清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的挽联:‘此日热泪盈眶,海军威猛’,原件已毁。现在,我正在提供图书馆日志的幸存副本。

封面记者找到了这期杂志,看到了上面配发的照片。照片的图案与邓保存的图案相似,只是邓素娥保存了这张邓世昌穿着官服的照片。照片中邓世昌的形象后来广为流传,这应该是后来教科书等地方对邓世昌“标准照片”的出处。

好望角收藏夹(好望角收藏夹官网玉函通秘)  第3张

邓素娥的照片刊登在图书馆杂志上。

记者注意到,这张照片外框上的挽联字体与邓保存的照片相同,但没有高淳的签名。因此,邓素娥等邓氏后人误以为这幅对联是光绪初年所作,并通过他们的陈述造成了广泛的错误。

邓轩世昌的孙子叶伟立说,他家曾经有一套邓世昌的照片,包括这一张,但照片外面是否有挽联,家里老人太老,记不清了。“ *** 时复印了很多照片,这张照片就保存在阁楼的夹层里。1978年威海学者采访我爷爷和我姑姑的时候,这张照片是给他们的。”叶伟立说。

此外,邓素娥还提到了一部《艾蓉录》。

《艾蓉露》...已经被装裱成一大包专辑式的小品,没有装订,也没有抄本。它从未被印刷,包括邓公的书法,杂项笔记,简历等。我依然祈祷它依然存在于天地之间,但我害怕它在我生命的尽头不再重现。希望各地图书馆和文物单位,在购买和整理资料时,对《艾蓉录》画册式的残片进行妥善鉴定,不要使珍贵的书籍消失或被无知者破坏。"

从邓素娥的口述中可以看出,她曾经保存的这本《艾蓉录》比邓李颖手里的那本更为丰富,甚至还有邓世昌的手迹、杂注和简历。但这部《艾蓉录》是 *** 时期抄的。

邓素娥在口述中还提到,她保存的邓世昌生前爱用的水勺和小勺,也是当时非法仿制的。

从几个后人的口述可以看出,邓世昌的遗物当时是分发给几个后人的。

独一无二的印章。

邓世昌的大部分遗物已经丢失,但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邓世昌使用的印章,它现在在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这个印章是水晶做的,上面是深绿色的发晶。

“正清”二字是邓世昌写的,所以在杨雯刻有“正清张树”,现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好望角收藏夹(好望角收藏夹官网玉函通秘)  第4张

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内的邓世昌印章。

根据博物馆的纪念册,这枚印章是邓世昌的长孙邓肖鹏在去世前捐赠的,但没有注明捐赠时间。

1961年元旦前后,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在上海艺术剧院演出话剧《甲午战争》,邓也去了现场。

当时,上海《新民晚报》记者在后台看到了邓肖鹏发来的一些关于邓世昌的遗物:相关照片、艾荣禄等相关书籍,以及他墨迹的四幅屏条。

随后,邓又带记者去看了更多的遗物,其中有一枚印章,就是上面提到的“正清印”。

这时候,邓用脚尖在地板上踢了几下。“其他东西都丢了,我们祖先的一把剑就埋在这地板下。”

“唉,就是这些东西,有些是偶然保存下来的。”邓对记者说,“我们先来谈谈这四条筛条。我第一个舅舅在杭州,无意中提到了我的祖先。一个当地的朋友把它作为珍贵的纪念品送了回来,我第一个叔叔去世前送给我的。能保存至今,实属幸事。”

邓肖鹏的第一叔祖是邓世昌的第三子邓浩干。当时,这位记者还描述说,邓世昌的墨水“存放在一个特制的木箱里”。

邓说,当时为了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对海政话剧团的感激,父亲把太公留下的墨迹、一把剑、一个书印、相关照片和《悲荣录》交给海政话剧团,让他们交给国家。

邓于1964年去世,这些文物的下落成了一个谜。

邓说,他曾于1965年和1980年两次写信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对方都答复说没有收到过。

1982年,邓进京找到海政话剧团的有关人员。“他们承认看到过这些文物,但不记得是展示还是赠送了。”邓说,看到纪念馆里展出了先人的印章,我希望有一天其他遗物也能出现。

此外,邓素娥1982年的口述文章中也提到,她家有一方手指的白玉印章,是六七十年代仿制的。印章上刻有“邓正清印”四个字,是“邓世昌生前怀中之宝”。

后人这样描述邓世昌:“平日最有名书,尤其是黄山谷(黄庭坚)。治军海,大众是要学会自娱自乐的。”

此外,从邓世昌旁系后代那里收集的几件遗物,在广东博物馆可以看到。

一个是欧洲产的铜钟,高20厘米左右。推测是邓世昌1880年或1887年去英国接军舰时购买的。

好望角收藏夹(好望角收藏夹官网玉函通秘)  第5张

广东博物馆藏邓世昌遗物:欧洲制造的铜钟。

还有一个蚕丝被套,红色的,绣花的。一个青花瓷小碟子,碟底绘有三只蝙蝠,有“大清光绪年制”模型。

此外,威海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也收藏有邓世昌用过的雍正青花瓷碗。

在广州邓世昌纪念馆的花园里,有一棵邓世昌亲手栽种的苹果树。此外,还各有一副对联和一首诗,邓家推测是邓世昌年轻时所作。

“祖先的遗物不多。”邓肖鹏生前曾说:“我生于先人殉难后四年,所以知道的很少。据说祖上常年在外,连我妈也只见过他两三次。”

偶然发现成山头邓公庙的照片。

在封面新闻连续报道“邓世昌家族往事”的过程中,记者从海军老人、威海市诗词协会副会长王处得到了几张与邓世昌有关的老照片。

由于创作抗战诗歌的需要,王与张家口市原文史委主任杨继先取得联系,并从杨处得到了这些照片。杨继先是最早采访邓的文史工作者之一。

拿到这些照片后,记者请威海的吴佳史学者孙建军进行了鉴定,并对照片的原始鉴定信息进行了更正。

其中一张照片名为:“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威海人民在环翠楼中殿树立了他的木制雕像。”其他三处都标有刘公岛北洋海军基地的景观。

经过反复比较,孙建军说,这四张照片都是在甲午战争后不久修建的成山头邓公寺拍摄的,比环翠楼的时间早得多。

威海成山头是中国第一个在海上看日出的地方。它被誉为“中国的好望角”。相传秦始皇东征时曾在此建宫,一些商人据此修建了“皇帝庙”。

好望角收藏夹(好望角收藏夹官网玉函通秘)  第6张

成山头石皇庙,邓公庙在石皇庙的西面。(据王·)

孙建军说,甲午战争后,刘公岛被日军占领,邓世昌的木制雕像被暂时送到山上的皇帝庙西室。因为房子不多,寺庙的主人计划在寺庙东部的空地上建造邓公庙。后来,由于局势混乱,很难考虑建造邓公寺。

20世纪20年代,江南的商人和当地渔民在原规划邓公庙的地方捐建了一座娘娘庙。邓世昌的木像只能送到皇帝庙的厢房。

迟在《灯庄节商略》中记载,西方人来此旅游时,都会拍下庙的照片以示敬仰。

据孙建军说,在20世纪50年代,这座木制雕像被毁坏了。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旅游部门重建了邓公庙,并重建了邓世昌的雕像。

因此,可以判断,这些邓公庙的照片不可能晚于20世纪50年代。

孙建军说,据当地民间传说,上世纪50年代,荣成马山唐家庄一位姓唐的海军将军来此参观,拍了照片(包括墙上邓世昌的照片),并将照片捐赠给山东省博物馆。我现在看到的四张照片可能就是这一批的。

孙建军早年对一些知情者做过一番调查:除了照片上的情况,在邓公寺皇帝殿的西室,木像坐在椅子上,白脸,黑斗篷,青衣袄,红袍,帽顶单眼花羽,手拿念珠,一只狮子狗。它的左右两边都有士兵保护。西墙上挂着两张邓世昌的1-2寸照片。西墙黄书、金瓜、木扇等礼器一字排开,显然是阅兵仪式后留下的。

好望角收藏夹(好望角收藏夹官网玉函通秘)  第7张

成山头邓公庙的邓世昌木像,与威海吴佳时期历史学家孙建军在当地调查时知情人的描述一致。(据王·)

1932年前后,时任阿哈瓦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的徐祖善前往邓公寺吊唁,并留下一副对联:

对于杀贼防匪来说,英雄的吉凶其实是罗茨庙。历代忠魂如此凶猛,以至于现在都怒了。

这一次全国一年一年的变化在庐江,还是真的能立刻看到夕阳和大风。

徐祖善1905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他在美国海军“海臣”号(USS Haichen)上实习,还担任海军上将萨振兵的副官。

这张邓世昌主要木质雕像的照片记录了最原始的祭祀场景。

“这组照片是第一次看到。”孙建军说,当地人已经把邓世昌奉为“神”,这是普通人信仰和祭奠英烈最简单的方式。

“邓庄节碑御赐”

孙建军说,说到邓公寺,我们不能不谈到光绪的“御赐邓庄节碑”。

此碑立于成山头邓公庙,碑首有“御赐碑文”四个字,共263字。

关于这个碑的来历,众说纷纭,但无论哪一个,都离不开成山卧龙村的书生和李云楼。

孙建军说,是李云楼建造了这座珍贵的灯庄节纪念碑。

好望角收藏夹(好望角收藏夹官网玉函通秘)  第8张

“御赐邓庄节碑”。(图片据威海晚报)

邓氏家族保存的《爱容录》中就收录了这一“玉词”。这座建于1903年的“余慈登壮节碑”,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座。以下是题词:

我只:

保家卫国,是马哥告慰沙场的志向;听鼓声思将军,龙伦宣其善心。雕刻是古老的,但书写是新鲜的。邓世昌,提督职衔,注册连长,军事谋略好,手握傅蓉,勤于指挥战船。海军建立了,叶张任是一个地球和水的老师。不要介意一个伟大的荣誉,但一个强壮的人胜过天山的箭。我以孔翠为荣,因为我的裳,但我以永的名字为荣。属于敌人猖狂的骑行,值得一个漂亮的警告。取三海之兵,观星而知舒歌;放火烧长江,灭并推公瑾。重拳出击,寡不敌众,而冲锋则不计后果。军可撼山,祭蚩尤;愿为水,愿死于海。他得救了,出生了,但他最终却沉没了,死去了。何处是沙,汹涌的波涛招募烈士的灵魂;鲸未伸,志宜。强节为爵名。于啊!誓扫头,风云多战变色;骑在筐尾,竹丝闪闪。特别的圆顶纪念碑值得你的青睐。

光绪二十九年

刘若曾编辑

林殊和徐彤准备读书了。

刘授、、延庆、直隶、礼部尚书。

广东李福全,重修青山寺头,浙江林兰亭,余英增,和李云楼,李仁。

关于威海环翠楼邓世昌雕像

环翠楼,建于明代,原为威海之地。

1930年,国民 *** 收回甲午战争以来被英国强行租借的阿哈瓦。海军出身的阿哈瓦首任行政官徐祖善写了《甲午海战阿哈瓦海军之败》,思考甲午战争的惨败。在他的主持下,重建了明代阿哈瓦的标志性建筑环翠楼,并在楼内供奉丁和邓世昌,“褒前徽,崇忠烈”,希望“后来者责无旁贷,有抗海贼之国耻!”

其中邓世昌的照片与邓素娥保存的照片相同,只是左右两边的挽联被剪掉了,保留了画上的“邓庄节塑像”,这是这张照片能看到的最早时期。

好望角收藏夹(好望角收藏夹官网玉函通秘)  第9张

20世纪30年代环翠楼上的邓世昌画像。(根据孙建军的说法)

1934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来此凭吊,并题写对联:

勉励霜降,向浩渺波涛,带着这丹心下凡教;

伤心山河断,遥望中原,含泪祭拜国贤。

说丁是安徽庐江县人,冯玉祥原籍安徽巢县,所以有“崇乡圣贤”之说。

邓曾写道:“甲午战争后,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汉奸李鸿章,战死于邓世昌”。父亲生前珍藏着一张剪报,是2000年8月20日的《宣言》。其中记载阿哈瓦有一圈绿色建筑,楼上中殿供奉着木主和丁、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画像。”

好望角收藏夹(好望角收藏夹官网玉函通秘)  第10张

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商检查在环翠楼向丁和邓世昌提供了祭品,他们的照片可以在墙上看到。(根据孙建军的说法)

1944年,环翠楼被日军焚毁,丁和邓世昌的照片和神像毁于大火。

环翠楼是在20世纪70年代重建的。1986年9月16日,当地 *** 在环翠楼前竖起了邓世昌铜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