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 > 正文

杀号定胆

本报记者樊胜涛

7月新增信贷和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较6月明显回落。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不及市场预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疲弱。第三季度,金融如何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领域的风险?8月20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夏季峰会”上,多位理财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经历了一个很不寻常的过程。国务院参事、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认为,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需要进一步增强金融政策工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帮助经济稳定增长。

货币和金融政策在稳定宏观经济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68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制造业贷款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1.6万亿元。6月末,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2.64%,远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月份,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进一步降至4.16%,为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然而,随着最新财务数据的陆续披露,有两个现象也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总的来说,金融政策确实对稳定宏观经济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新的财务数据陆续披露,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王兆星说。

第一,居民储蓄意愿边际上升,说明消费意愿减弱,要警惕居民消费拖累经济增长。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居民部门人民币存款增加约10万亿元,同比多增逾3.9万亿元,均创近年来新高。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个人储蓄意愿处于较高水平,58.3%的居民倾向于“多存”,比一季度上升3.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意愿较低。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5%,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4.7%的同比增速。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3.7%,也是除2020年外的最近十年最低。

第二,广义货币(M2)增速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剪刀差在不断扩大,要警惕流动性陷阱。防止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和企业流动性偏紧并存,防止央行钱多银行信贷少并存。今年7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比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高1.3个百分点,也是近年来的新高。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同比减少284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同比减少145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减少2357亿元。企业融资扩大生产的动力较弱,房地产企业难以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不足,金融体系充裕的流动性没有顺畅传导到信贷市场和实体经济,金融机构也面临“资产荒”问题。

它是金融实体经济的镜像。金融数据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王兆星表示,最新的金融数据反映出中国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这也从最新的国民经济运行指标中得到印证。作为先行指标,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位于阈值以下。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保持同比增长2.7%,但增速比6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6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比6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稳定宏观经济市场需要宏观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协同努力。关键在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同时,要注重短期扩大有效需求与中长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其中,金融政策应进一步提高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王兆星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第二,精准覆盖新市民金融需求,促进社会消费稳定增长。第三,加强对有效投资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第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第五,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主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席、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尚福林表示,今年上半年,受新一轮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因素影响,国内经济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稳增长政策的落实,5月份以来经济运行逐步好转,积极因素积累增多。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对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尚福林建议,一是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更好地支持经济稳定发展。从7月份的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结构来看,财政政策的影响是明显的。中长期信贷增长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投资渠道不足、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市场预期减弱影响投资和消费意愿等挑战。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58.3%的居民倾向于“多存”,比一季度上升3.6个百分点,处于20年来的高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创最近三年同期新高。另一方面,从二季度银行家的调查问卷中也可以看出,整体贷款需求指数为56.6%,比一季度下降15.8个百分点。各行业、各类企业贷款需求下降,银行业面临资产荒,这与当前社会融资结构的表现相匹配。

尚福林表示,在加大金融支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务的效率。一方面,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型企业,更好地服务关键核心技术科研企业和“专精创新”企业。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十四五”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融资。

另一方面,要努力满足新时期金融服务的需求。继续引导银行和保险机构加强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当前形势下,小微企业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环境,同时小微企业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影响居民消费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支持小微企业渡过眼前的难关,可以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第二,他建议稳定宏观杠杆率,使债务总量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宏观杠杆率是金融稳定的指标,反映了一国各经济部门的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宏观杠杆率在疫情爆发后也出现了阶段性上升。2020年达到280.2%的高位后,随着经济企稳,宏观杠杆率继续下降。今年上半年,为了应对复杂的形势,宏观杠杆率再次攀升,一季度达到前期高点。总体而言,与国际相比,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速明显低于同期其他主要经济体,因此仍需密切关注其他经济体因债务增加、经济放缓而出现的共性问题。分部门看,由于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一系列稳企保就业措施对冲疫情影响, *** 部门和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我们应该关注反周期监管政策对中国债务增长和产出的影响。

从分子角度来看,监管政策对债务的影响通常直接体现在当期。要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引导资金准确流向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防止资金由实向虚转移。从分母端看,调控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往往滞后,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分母端仍可能拉高杠杆率。因此,要继续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保持经济增长稳定,使债务总量与经济增长相匹配,实现 *** 工作报告提出的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目标。

第三,防范信用风险,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尚福林认为,一方面,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映射到金融领域,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将继续加大。受经济下行和行业景气度下降影响,信用风险可能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展期等政策的实施,可能难以判断企业经营是否面临短期流动性挑战或经营是否受到根本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真实风险水平可能不会完全暴露,一些本应淘汰的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可能会存活下来,影响市场出清,从而削弱经济活力。

尚福林说,“这些可能的资产质量变化直接影响到金融部门的稳定,尤其是当地的中小银行。”前期,部分地区中小银行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实际风险高于账面水平、存量风险难以处理、区域性风险相对集中等问题。不良资产加速暴露,将使中小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负担更重,风险防控难度更大。

尚福林建议,“一方面要继续对实物资产进行分类,摸清风险底数,充分暴露不良资产,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坚决打击逃废债务,维护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秩序。另一方面,要深化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从根本上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相关分析指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4%,房地产对GDP的累计同比贡献率为-13.56%,负拉动GDP约0.34个百分点。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原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投资下滑,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1年至2018年,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5%左右。2019-2021年,这个占比超过30%。房地产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30%左右。胡晓炼说,“应该说,房地产投资对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多弊端。”

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不能再过分依赖房地产投资。她建议,当前,一方面要应对大部分房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保证交楼,稳定民生。另一方面,中国投资潜力巨大,有很多新的投资增长点可以抵消房地产投资放缓的影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投资存在几个不平衡的问题,重面子轻里子,强调形象工程,忽视环境管理;城市多于乡村,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忽视农村建设和改造;传统加工多于自主创新,强调产业链低端制造和代工制造,忽视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数量多于质量,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更加突出。

胡晓炼认为,“新的投资增长点要解决这些不平衡,弥补短板。”一是交通、能源、水利、土地治理、农田整治、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项目。,面临巨大的公共投资需求。据相关测算,每年仅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投资就高达3万亿元,可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另一个是数字经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这些领域是新一轮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投资的重要抓手。

她建议,开展新一轮投资,完善长效投融资机制是基本保障。对于相当一部分准公共项目投资,虽然短期效益不明显,但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支撑。“为了满足此类项目的投资需求,有必要拓宽可负担的长期融资渠道。过去以土地财政和 *** 平台为主的融资模式需要调整。”在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过程中,地方 *** 应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将准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者付费作为普遍方式,采用低费率、长期限,实现项目生命周期和融资周期的现金流全覆盖。

胡晓炼说,“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 企业和民间投资。市场可以取代房地产市场,成为居民长期投资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在大力建设资本市场方面,她建议加强公司治理至关重要。资本允许企业倒闭,但不允许欺诈。投资机构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勤勉尽责,监管机构要“建章立制,不干预,零容忍”。

胡晓炼表示,“从长期来看,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不是取决于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是取决于资本市场是否公开、公平、公正。“经济增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时快时慢。投资者及时在不同市场的不同产品之间切换,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然而,欺诈和操纵的市场将彻底破坏投资者的信心,使他们远离市场。

“我们应该继续扩大资本市场的开放,吸引全球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发展资本市场是一项战略任务。中国资本市场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要通过开放进一步增强市场的吸纳和包容能力。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资本市场开放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将大大增强对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支撑。”胡晓炼说。

编辑:田春玲图片编辑:蒋立东

校对:张

杀号定胆  第1张

0